浏览次数:-作者: 冯运新 信息来源: 转自本网 发布时间:2022-06-21 10:24:03 |
编者按:
上海暴发疫情以来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、党中央的号召,派出包括环球国际 3名医务人员在内的300名核酸检测队,驰援上海。环球国际官网 妇幼保健院主管技师冯运新有幸成为奔“沪”一线的抗疫先锋。现将其“援沪手记”刊发如下,于飨读者。
冯运新
2022年4月3日8时,接到紧急通知,需立刻出发支援上海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我知道疫情就是命令。刻不容缓,我边收拾行李,边跟家里人道别,带着家人旳担忧、领导的嘱托、同事的关心,坐车到梅州集合,后急赴白云机场,与广东省300名队员一起,乘机飞往上海。
抵达上海,已是半夜,按下了暂停键的繁华大上海,街道上冷冷清清,空无一人,静得可怕。我们默默无语,心里特别沉重……但愿我们的到来,能对上海的重启有所帮助吧。
第二天,即收到队里的工作安排,我对口支援的检测点,是荻硕贝肯医学检验中心。看到名单有暨大的、有南医的、有韶关的和梅州整队编在一起,心里也踏实了很多。
进入到荻硕贝肯医学检验中心之时,看到了“上海就是你的第二故乡,皖粤就是我们的娘家”宣传横幅,心里多了份温暖和感动。进入实验室后,中心的技术人员给予我们一对一辅导,尽管大家地域、基础层次不一,但素未谋面的我们,在最短的时间内,迅速找到了各自的定位,很快就把工作开展起来。
中心安排我的岗位是“前处理”,跟我搭档的是梅州市第二中医院的陈俊铭。我们两人必须在收到标本的第一时间内进行消杀、登记、拆分、排号,之后配送上机或者手工加样本。因为上海各个区的采样管不相同,林林总总共有十几个型号的采样管,而上机的采样管须同一型号,仪器才能识别,这极大考验手眼协同能力,我们必须快、准、稳地挑选一样的采样管并排版编号上机。我们前处理的能力决定着后续加样、提取的速度,一旦我们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样本积压,影响整个实验室的检测进度,所以我俩不敢有丝毫的松懈,打起十二分精神,尽最大努力、最快速度处理样本。
4月10日,迎来了上海全市第三轮核酸检测大筛查。我们组一行20人抵达上海国际医学区,联合安徽省疾控中心入驻荻硕贝肯医学检验中心,组成30人的跨省市联合分队,接管荻硕贝肯医学检验中心两个完整的实验室。全体队员提前做好充分准备,对各室操作流程SOP再次进行详细了解;根据实验室配置情况,再次优化了排班方案;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了院感防控工作。
当天21时,从正式收到样品起,我们整个团队,高效运转,通宵达旦工作近10个小时,终于圆满完成这次全员核酸检测大筛查任务。出仓时,队友们都仿如刚从水中爬岀,全身湿漉,有的甚至站立不稳,靠墙躺地,已近虚脱,但每个人脸上写满骄傲......我想,这天也许是我们抵达上海7天来,最累也是最开心的一天吧!
4月18日,因为疫情防控需要,我们一行20人结束支援荻硕贝肯医学检验中心,转为支援解码气模实验室。在解码气模实验室,我负责加样工作,很荣幸与粤东医院的胡世杰分为一组。刚开始我是给他打下手双加样,但看到每天标本量很多时,我俩都在想着怎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?我俩尝试了全程双加样模式、先双加样后单加样的混合模式、全程单加样模式,通过对比,总结出全程单加样能够提升效率的方法。之后我们都采取这模式,尽可能多干点、干好点。
在每天开盖、加样、拧盖不断重复中,我们的手指、手肘磨得又红又肿又痛,累得有时手都抬不起来,但不管再苦,每天进检验仓前,我俩都订下“今天比昨天要多加一点”的小目标。有目标就有动力,我们也一天天刷新着自己单个班次的加样记录。
不知不觉在一次次进检验仓、出检验仓的交替中,我们迎来了5月。虽然核酸检测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,但从扫码、配试剂,到加样、提取再到点样、上机检测、判读结果,这其中的工作程序繁琐,且容不得半点差错。40多天来,经过一次次的磨合,我们队伍从起初的摸索了解,过渡到工作流畅,再到配合默契、无缝衔接,整个链条连起来了,整个队伍活起来了。20人团队一个班次完成的工作量也从开始的13000管、到16000管、再到20000管,我们不断地增工作量,经受住了上海一轮又一轮全员核酸大筛查的考验,都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,并保证了队员“零感染”。
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,疫情防控也没有局外人。回想40多天的援沪的日日夜夜,每天都穿着厚重的防护服,每天都戴着憋气的N95,还有足不出户的烦闷、战战兢兢的焦虑,夜以继日的疲惫,更有接触疑似阳性患者需暂停工作的惶恐,但从中更有团队并肩作战的友情,有每天超越自我的喜悦,有后方家人、同事、朋友们的鼓励关怀……
有时,别人会问我,这份坚守到底为了什么?我想,也许是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,也许是为了履行自己学医的初心,也许是为不负这身白衣的倔强。我觉得:
这一次的奔赴,再苦,都值得!
这一生的抉择,再累,永不悔!
来源:冯运新供稿